For Chromecast - 1st Generation
当年曾入手Chrome第一代,折腾过后,还是放弃了。原因有两个:一要联网才能用,二要能访问Google。相关的资料整理如下:
刷机
刷机,为了获取root权限,也为了获取更多的可能性(最后的结论是,然并卵…)。相关的教程都在:
记得当时还入手了Arduino Nano(好像吧),用于破解。
开发
只是好奇查了相关的开发资料,但一直没深入。
然后,就酱……
当年曾入手Chrome第一代,折腾过后,还是放弃了。原因有两个:一要联网才能用,二要能访问Google。相关的资料整理如下:
刷机,为了获取root权限,也为了获取更多的可能性(最后的结论是,然并卵…)。相关的教程都在:
记得当时还入手了Arduino Nano(好像吧),用于破解。
只是好奇查了相关的开发资料,但一直没深入。
然后,就酱……
搞了几天,终于弄懂了自建Git服务。正如绝大多数的教程所说,基于ssh来部署git服务,是最简单的。
1)服务器和客户端都安装Git。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git
2)服务器上建立Git仓库。我比较懒,就用现有的用户,比如用户名为:user。用user登录后,执行命令。git init --bare
是用于建立裸仓。执行成功后,会建立project.git
文件夹,确保user对该文件夹有读写权限。
mkdir /path/git
cd /path/git
git init --bare project.git
3)客户端clone项目。ssh://
是指,基于ssh的git服务。user
就是用户名。server_ip
就是服务器ip,也可以是域名。22
是ssh服务的端口,根据部署的ssh服务而定。/path/git/project.git
就是前面建立的项目路径。
git clone ssh://user@server_ip:22/path/git/project.git
然后就可以愉快地各种Git操作了。
至于后面增加安全性,可以新增一个git用户,设置其不能登录shell,并采用证书登录等等,可以参考网上的教程。例如:
廖雪峰的官方网站:搭建Git服务器
手上有个远古时代的上网本,华硕(ASUS) EeePC 900。删掉原来的Windows XP,装上Lubuntu 16.10。原电池废了,淘宝换了个新的,续航能达到5小时(大概吧)。但是一般用来远程ssh到raspberry pi,没必要开启图形界面(特别是发现用screen可以同一界面打开多个shell)。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文的显示和输入。Google过后,最终的解决方案是fbterm(完美显示中文) + fcitx-fbterm(实现中文输入)。
fbterm的安装参考这个(英文):https://fcitx-im.org/wiki/Fbterm
中文版本的完整安装教程,参考这个:http://ikuduku.com/blog/fbterm-display-and-input-Chinese-in-tty
关于中文输入法,我选择google拼音(fcitx-googlepinyin)。记录一下相关操作:
1)安装
#安装相关软件
sudo apt-get install fbterm fcitx fcitx-fbterm fcitx-googlepinyin fcitx-configtool
#让fbterm可以设置快捷键,主要是切换输入法
sudo setcap 'cap_sys_tty_config+ep' /usr/bin/fbterm
#把当前用户加入到video组
sudo gpasswd -a <your username> video
2)编辑当前用户的配置
vi ~/.fbtermrc
修改如下:
#设置字体
font-name=Mono
#设置字体大小
font-size=14
#设置输入法
input-method=fcitx-fbterm
3)设置开机启动
#设置开机进入shell界面,这是Ubuntu 16.04及以后版本的设置方法
sudo systemctl set-default multi-user.target
#设置进入图形界面的命令,然后用`sudo startx`命令即可进入图形界面
sudo sh -c "echo \#\!/bin/sh > /usr/local/bin/startx"
sudo sh -c "echo systemctl start lightdm >> /usr/local/bin/startx"
sudo chmod +x /usr/local/bin/startx
#设置进入shell后自动启动fbterm,而图形界面的shell则不会启动fbterm
printf '\nif [ $TERM = 'linux' ]; then\n fcitx-fbterm-helper -l\nfi' >> ~/.bashrc
大概就这样了。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点不习惯。例如快捷键的变换,Ctrl + Alt + F1 ~ F6 不能切换tty,而是切换字符编码,使用 Ctrl + Alt + 1 ~ 0 可以切换10个窗口。
一般一个月一次整理孩子的照片。但是老婆的手机和单反拍出来的照片,文件名都不统一。要统一采用拍照时间做为文件名的话,比较麻烦。本来想用Python3写个脚本处理的,但是官方没有提供获取EXIF信息的方法。找打其它包,也不怎么好用。但是今晚发现原来有个shell命令挺好用的,就是EXIF。
于是就写了个shell脚本,如下:
#!/bin/bash
path=/home/fox/pics
i=$(ls $path/*.JPG)
for j in $i
do
d=$(exif -t "DateTime" $j | grep Value)
d=${d/ Value: /IMG_}
d=${d//:/}
d=${d// /_}
$(mv $j ${d}.jpg)
done
这里采用的统一文件名格式是IMG_yyyyMMdd_HHmmss.jpg
。由于采用字符串替换的语法,所以只能用bash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