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近来迁移了自家的服务器,顺便记录一下Flask项目的部署。

这里采用Nginx + Supervisor + Python3 + uWSGI + Flask的方案。其中建议把uWSGI替换成Gunicorn,据说采用纯Python实现的Gunicorn,更方便打包为Dockor镜像,并且性能几乎跟Supervisor一样。这个留待以后再研(折)究(腾)。

新服务器采用Debian 9,部署过程参考以下文章:
Flask+uwsgi+Nginx部署应用
https://www.jianshu.com/p/84978157c785


1. 安装项目虚拟环境

假设项目文件夹为`/opt/flask_proj`,安装命令如下: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python3 python3-pip
sudo pip3 install virtualenv
cd /opt/flask_proj
virtualenv venv
pip3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其中:
1)安装virtualenv需要用root用户,否则不会安装到/usr/local/bin/virtualenv,并且需要自行添加到path。
2)requirements.txt为flask项目所需的库。这个要看项目是否需要安装。
3)如果是迁移项目,可以在迁移前生成requirements.txt文件:pip3 freeze > requirements.txt


2. 安装uWSGI

如果requirements.txt里已包含uWSGI,则不用重复安装。安装命令如下:

pip3 install uwsgi

在项目文件夹下,新建uWSGI配置文件config.ini,参考内容如下:

[uwsgi]
master = true
home = venv
wsgi-file = manage.py
callable = app
socket = :5001
processes = 4
threads = 2
buffer-size = 32768


3. 安装supervisor

安装命令如下:

sudo apt-get install supervisor

在文件夹/etc/supervisor/conf.d下新建项目对应的配置文件,例如flask_proj.conf,参考内容如下:

[program:flask_proj]
# 启动命令入口
command=/opt/flask_proj/venv/bin/uwsgi /opt/flask_proj/config.ini
# 命令程序所在目录
directory=/opt/flask_proj
# 运行命令的用户名
user=user
autostart=true
autorestart=true
# 日志地址
stdout_logfile=/opt/flask_proj/logs/uwsgi_supervisor.log

启动supervisor服务:

sudo service supervisor start

4. 安装Nginx

一般安装系统自带的版本就够用了:

sudo apt install nginx

在文件夹/etc/nginx/sites-available下新建配置文件flask_proj,参考内容如下:

server {
    listen 443 ssl http2 default_server;
    #listen [::]:443 ssl;
    server_name www.abc.xyz;

    ssl_certificate /etc/letsencrypt/live/www.abc.xyz/fullchain.pem;
    ssl_certificate_key /etc/letsencrypt/live/www.abc.xyz/privkey.pem;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gzip            on;
    gzip_min_length 1k;
    gzip_buffers    4 16k;
    #gzip_proxied    expired no-cache no-store private auth;
    gzip_comp_level 5;
    gzip_types      text/html text/css text/javascript text/json text/plain text/xml application/javascript application/json application/soap+xml application/x-javascript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pplication/xhtml+xml application/xml;

    location / {
        include uwsgi_params;
        uwsgi_pass 127.0.0.1:5001;
        uwsgi_param UWSGI_PYHOME /opt/flask_proj/venv;
        uwsgi_param UWSGI_CHDIR /opt/flask_proj;
        uwsgi_param UWSGI_SCRIPT manage:app;
        uwsgi_read_timeout 100;
    }  
}

注意:
1)这里只配置了https,相关的SSL证书,可以到https://letsencrypt.org/免费申请。
2)开启了gzip压缩。

最后添加链接文件,并重启Nginx:

sudo ln -s /etc/nginx/sites-available/flask_proj /etc/nginx/sites-enable/flask_proj
sudo service nginx restart



从G1时代开始,就了解到因为Android使用Linux内核,可以利用chroot运行大量Linux发行版。但是由于当时ARM CPU性能低下及内存不足,一般只能使用Terminal字符界面,或者ssh过去。然后升级过设备,并装上了“XServer XSDL”(Android上的Xserver)用来体验图形界面,但是手机屏幕太小,一弹出虚拟键盘就基本把桌面挡住了。后来想起X Window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应该可以用PC电脑之类提供Xserver,显示手机上的Linux图形界面。最后终于弄明白了配置,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至少可以用浏览器流畅播放视频了。

所需设备
S机,用于提供X Server的设备,最好是屏幕比较大的PC电脑(台式机或笔记本)。系统最好是Linux,装上X11。后来发现Windows也可以,因为有Xming。当然,Android也是可以,因为有XServer XSDL。这里只记录Linux的。

A机,Android设备(手机或平板),运行Linux发行版的X Client。Android上有很多装Linux的应用了,这里推荐Linux Deploy,因为这是github.com上的开源项目。装Linux的步骤不详述,这个应用已经做得很好了。

网络设置
只要两个设备在同一局域网内就可以了。下面列出几种方式:
1)使用有线/无线路由器组建局域网。路由器是性能瓶颈,特别是A机无线连接到路由。
2)A机分享无线网络,S机连过去。缺点是只能利用A机的移动网络上网,费钱……
3)S机分享无线网络,A机连过去。S机需要装个无线网卡,并成为性能瓶颈。
4)A机开启开发者模式,通过USB线连接S机。S机利用ADB命令的forward功能映射端口。ADB命令成为性能瓶颈。
5)A机分享有线网络,通过USB线连接S机。这个方案性能最佳,且使用设备最小,又不影响A机的网络。但A机可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X Server设置
这一步花了很多时间。理解后就是S机上的一个命令和一个配置文件,即如何启动X Server和设置验证。相关原理可查Google,这里设置X Server为:1.0(从0开始算,第2个服务),默认使用6001端口。
1)利用xhost设置可访问X Server的客户端IP。在S机上修改配置文件/etc/X1.hosts,若不存在则新建。把A机的IP地址填进去,并保存。
2)运行以下命令启动X Server:

sudo Xorg :1.0 -listen tcp

X Client设置
A机上需要装好桌面环境。推荐LXDE吧,轻量。启动前,连好网络,在Linux Deploy上设置:

图形界面 -> 勾选启用
图形子系统 -> 选X11
图形界面设置 -> 显示编号 -> 1.0
           -> X服务器地址 -> 填写S机的IP地址
           -> XServer XSDL -> 不要勾选
桌面环境 -> 选LXDE

然后启动Linux即可(实在太方便了)。对应的命令就是:

export DISPLAY=S机_IP:1.0
startlxde

总结
A机的性能越好,并且S机的性能越差,这个方案的实用性就越高。比起微软的“Continue on PC”,三星的DeX,Superbook等方案,便宜很多,并把旧电脑利用起来。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A机的来电、通知等日常用途。但是目前来看,实用性确实不高。后面看看能不能用Raspberry Pi Zero + 显示屏 + 大容量移动电源来作为S机,以提高便携性。

CFO离职,捡了个烂电脑回来(CPU是i3-4000M,第4代酷睿,内存4G)。比10年前的酷睿T2450好太多了,而且是64位系统。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说,Google的内部系统Goobuntu,准备抛弃Ubuntu,直接基于Debian。于是也想试试直接装Debian来用。其实用习惯了Lubuntu,只要桌面也装LXDE,应该用起来没什么区别。
第一次装Debian,发现居然连下载哪个ISO都不知道。一开始下个live CD的iso文件,发 现虽然启动界面有选项可以安装系统,但是按抓给你过程要检查CD-ROM。没用光盘的话,不能继续进行安装。后来才明白要用netinst的iso。

iso文件制作U盘启动盘很简单,只要两行命令。其中sdX是U盘的设备文件名。如果U盘已挂载,要先卸载,再执行

$ sudo cp debian-9.4.0-amd64-netinst.iso /dev/sdX
$ sudo sync

后面的安装步骤基本按着提示一步一步进行。有个文章写得挺好的,可以参考:
如何安装 Debian 9?
http://scottming.com/2017/08/06/how_to_install_debian9/

有两个步骤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需要找无线网卡的firmware,放在另一个U盘,再插到电脑上。安装程序会自动设别并安装。这是为了后面安装软件时连上网络。或者可以使用有线连接吧。

第二,到了分区那一步,不能按默认的整个硬盘分区。因为要保留原来的Windows系统,所以只能选择手动操作。而且第一次搞LVM分区,完全不懂操作。后来参考了这个文章才能顺利搞掂:
ubuntu 12.10 安装 LVM分区(图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70c0401018dki.html

简单来说,要注意几点:
1)由于GRUB Legacy不支持LVM,所以无法在LVM上创建/boot分区。也就是除了/boot分区,其它分区都可以在LVM上创建。
2)先把分区设置为LVM分区,再点LVM分区管理的选项进行详细设置。
3)LVM分区管理,先创建逻辑卷组,再创建逻辑卷,多个逻辑卷就等于是多个分区。
4)最后把逻辑卷设置对应的挂载点。

最后总算是顺利安装完毕。

后记
用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明白Ubuntu的存在价值了。Debian 9即使装上LXDE,还是有一些不顺手,例如屏幕亮度调节。后来还是换上Lubu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