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o Island

上星期就计划着到唐家附近的淇澳岛去看看了。于是昨晚把地图、卫星图都截下来放手机里(由于没有开通3G,只能这样了),还向同事借了个相机——Panasonic DMC-FZ50,并查了一大堆相关资料(事后发现都是垃圾)。但是台风“浪卡”袭来,弄得早上忽晴忽阴……最后还是以坚定的意志踏上旅途。

很意外的花了1块钱坐车到目的地,更意外的是,由于台风的到来,多云,很适合去游玩。但是这样也使得照片的感光变差了。还是说说这愉快的吧。沙滩上几乎没人,于是便可以随心拍摄。又一个意外是,发现了叫“跳跳鱼”的生物。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种鱼的双眼是长在头顶上,样子很卡通的,还居然跑到沙滩上晒太阳。看到我过去,就马上跳到水面上,并在水面上跳了一两米才跳到水里。可惜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微焦没调好,虽然拍到样子,但拍的效果也一般般了。几乎在沙滩上拍了两个小时才到村子里去逛逛。

那小村子其实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听说有几门大炮值得看看(其实广东这一带也有不少大炮,大都是清朝以后建成的)。到那里后,被“雷”了一下——村民居然在大炮上晒鱿鱼……随便拍了一下就走进那古老的“白石街”。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条小巷子,巷子尽头是当年“省港大罢工”的带头人——苏兆征的故居。门口写着10块门票,然后往里面瞧了一下,没什么特别,就走了。很幸运的是,买了瓶“果粒橙”,中了罐“可乐”,但那“果粒橙”居然卖到3块5,算起来也不值。离开那村子前,在村口的养蜂人家里尝了一下新鲜的蜂蜜,甜而不腻,感觉非常好,所以买了一罐(后来发现岛上有好几家养蜂的)。

旅程的最后是想去看看红树林,于是踏上了红树林路。这条路水泥路长而窄,两旁的树比我还矮,于是一路晒着。半路肚子响起,才发现自己没吃午饭。但是站在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路中间,只好继续往前走。也不知走了多久,发现熟悉的景物——那几门大炮,顿时“囧”了——这岛不小,却也不大啊!最后还是以坚强的毅力走到“红树林保护区”门口(后来才知道,就因为走这段路,皮肤被晒伤了)。往里面看看,同样深不见底……于是休息了一下后按原路返回。坐上公交车后,天降大雨。

一上午的海岛之旅便结束了。最大的收获是拍了不少照片!同时产生了买个好相机的念头,但也只是念头而已。

PS. (1)回到唐家后去吃面,在店门前看到一MM,以好奇、疑惑的眼神盯着我。顿时自信涌上心头,其实我也挺帅的嘛。后来照了镜子才知道,原来是脸被晒的通红,所以才被盯着……

(2)很多女生对那可爱的跳跳鱼的评价居然都是:丑!

The Momery About Michael Jackson

应该是前天早上(2009-06-26),在上班的车上,听到有同事说Michael Jackson去世了,感到有点突然。其实对Michael Jackson也没太多的记忆,只是他太有名了……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侯看TVB Perl(香港无线电视明珠台)的一个关于他的记录片,很真实地把他展现给观众。找到的地址:

迈克尔·杰克逊一起生活

The Movie, High Noon

上次从网吧拉了《烈日当空》(High Noon)这个电影回来看。但那网管没良心,电影只下了一半。今晚吃饭时终于从网上把它看完。

该电影透过几个高中生的角度来描述香港当代年轻人的世界,及其面对的社会问题。一个无聊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荒唐的事情——这个貌似就是电影的主题。无心向学的青少年、只顾赚钱不管家庭的父母、大陆来的年轻后母、校园暴力、毒品、性滥交、艳照门、自杀、中一(初一)女生厕所产子、黑社会的撕杀、高中女生卖淫求财贪虚荣、朋友的死亡、看不到的前途、会考(高考)……让人觉得年轻一代生活在灰暗的世界,却无知地傻笑。故事的最后,各个主角都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光明——那就是希望。

看过电影,我脑海里不断思索着,什么是青春?

还是说点题外话吧:

这么灰暗的电影,估计在大陆不能通过审核,就像日本动漫《Death Note(死亡笔记)》遭到封杀一样。那些人总是以为把房间打扫干净,就没有细菌。其实这些作品只是制作人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以其手法把其思想表达出来而已。这是创作,不是教材!就像游戏跟学习一样,不能混淆的(例如那河蟹Online Game大作《学雷锋》)。唉,其实是近来看到有消息说《敛葬师》也许不能通过评审,感到非常无奈——多好的电影啊!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Tang Shaoyi in Zhuhai

今天下午无聊,于是去了附近的唐绍仪故居(Former Residence of Tang Shaoyi)参观。

其实我也不知道唐绍仪是谁,看了相关资料才知道是民国时期的高官,跟孙中山一伙的。

那所谓的故居其实只不过是个两层高的危楼,楼梯和二楼的地板都会随着我的脚步而振动。而且由于房子比较阴暗,带来一点恐怖感。

离故居大约300米远,有个“共乐园”,据说是唐先生原来的后花园。里面除了有很多果树外,就没什么特别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酸酸的荔枝和挂满树干的大树菠萝(菠萝蜜)。

走了一下午,累死了。心想,以前的有钱人都喜欢这样折磨自己的吗?

About Loongson

这几天看到网上的报道说,国产的“龙芯”CPU终于获得MIPS公司的授权,可以贴上“MIPS-compatible”标签,还支持Android操作系统。据说这授权费大约500万美圆左右(由此估计Intel公司的x86架构授权费会是个天价)。网上对这事情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有批评的言论居然说“CPU核自主产权战略失败”!

我觉得,从前景来说,是好事。首先,支持MIPS架构,就有了Linux操作系统的支持(这包括我天天在用的Android),然后就拥有了一大堆开源软件可用了。虽然说MIPS架构是别人的东西(主要是指令集系统),但毕竟“龙芯”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根据资料来看)就像是基于C语言标准的编译器的不同实现一样。如果“龙芯”是完全自己做的指令集,那操作系统要自己研发,驱动、应用软件等一大堆东西也要自己去做。这样不仅给自己添麻烦,还与世界脱节。最重要的是推广起来将会十分艰难(现在Linux难推广,其中最大的原因也是软件不足)。至于为什么是MPS,而不是x86、ARM、PowerPC或其它,别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相关的详细说明如下:(来自龙芯官方论坛)

胡伟武关于计算所购买MIPS结构授权的几点说明 http://www.lemote.com/bbs/viewthread.php?tid=23935&extra=page%3D1

关于龙芯拿MIPS授权的再一点理解 http://www.lemote.com/bbs/viewthread.php?tid=23886&extra=page%3D2

今年年头看到“龙芯”产品化后(上网本和迷你主机),看到其功耗非常低,于是想买个来做“二奶机”,主要是挂P2P和做移动存储。但售价还是比预想的高,加上购买不方便,而且同一价位可考虑的有ATOM和Nano这两个x86的CPU。后来没心思想这事情,那“二奶机”的想法便不了了之。

最后,希望胡伟武教授能够继续努力!

PS. 近来工信部出了个“绿坝”河蟹软件,据说花了纳税人3000万人民币。这软件的评价嘛,大家有目共睹,而且还无视别人开源软件的许可证……唉,让我无奈得无话可说……

WebService Training Summary

这个星期五(2009-06-12),部门组织了一次WebService的学习。花了将近3个小时的培训中,竟不知其所云,只好用G1上网查资料。一看人家的资料,立马就把HTTP、SOAP、WSDL、UDDI等技术或标准理解清楚了。

首先是WebService,它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技术,通过标准的Web协议提供服务,目的是保证不同平台的应用服务可以互操作(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Web%E6%9C%8D%E5%8A%A1)。最简单的理解是提供XML数据的Web服务,其XML数据是基于WSDL标准的。

接着是UDDI,找到不错的文章《理解UDDI》,原文地址:[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services/ws-featuddi/

该文章有个很清晰的图,解释了这几个东西的关系,如下:

UDDI 的分层 Web 服务协议栈

然后是SOAP,即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全写为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它是一种简单的基于 XML 的协议,它使应用程序通过 HTTP 来交换信息(摘自http://www.w3school.com.cn/soap/)。最权威的说明,参看http://www.w3.org/TR/soap/。我的理解是,SOAP利用XML来封装数据,再利用HTTP协议封装后进行传输。

WSDL就更好解释了,就是个XML,只是格式标准化了。这样,服务提供方(服务端)只要按照WSDL的标准封装数据,接收方(客户端)就可以读取。但是,好象不同WSDL实现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培训中,曾爆发了对WSDL的内容的争论,我是在争论变成争吵时才发现的,所以不知道具体吵什么。

其实这几个东西就是SOA所需的技术。唉~~已经是很老的东西了。

The Movie, The Reader

《The Reader(生死朗读)》是从去年就开始期待的电影,就因为某个介绍电影的节目对其评价非常高。也由于有这么高的评价,所以下载下来也不敢看。今晚,终于在临睡前看完了。

首先把故事简介转过来:

二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某天,当少年Michael(大卫·克劳斯饰)从学校回家时,突然生病倒地,这时一名叫Hanna(凯特·温丝莱特饰)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当Michael由黄疸病康复,他找到了Hanna答谢她,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Hanna的年龄比米夏大15岁。Michael发现Hanna很喜欢听他 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奥德赛》、《阴谋与爱情》、《无用之人》……一本本读过来,Hanna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Hanna却突然不辞而 别,留下Michael暗自神伤。8年后,Michael虽然已经淡忘了Hanna,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Michael与Hanna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Hanna这样见面──她憔悴地坐在被告席上,作为一名纳粹战犯! 审判开始了,原来Hanna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Hanna供认不讳,所有指控全部承认。审判进行得很顺利,Hanna面临的将是终生监禁……然而此时Michael发 现自己仍然深爱着Hanna,而他也无法相信Hanna曾是那样的人,于是他开始调查整个案件始末,直到最后他发现一个秘密,一个导致了这比忏悔更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的秘密……

电影看完,很伤心。Hanna没有告诉法官她是文盲的事实,而承认了文件都是她自己写的,于是接受了终身监禁的判决。她是为了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是文盲的事实,还是她觉得事情应该结束而独自承担起一切的责任呢?最后我还是没有搞清楚。

电影跟很多批判纳粹的作品不同,它没有展现战争的残酷,没有展现生命的脆弱,只是在一段爱情故事中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人性的思考。正如Hanna回答法官的提问一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Michael的教授对法律的解释:“为了证明是谋杀,你需要(找到)杀人动机。那是法律,问题不是正确与否,而是是否合法。”

The Movie, 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 (the Complete Version)

经过一晚的努力,今早终于把《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 (the Complete Version)》(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完整版)补完了。再一次看完这电影,再一次大喊:It’s amazing~!

忘了上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那时一出来就引起轰动——利用精美的CG动画,把“最终幻想7”的故事完美地延续了下来。据说这次是蓝光版,新加入了一些画面,使故事更完整。其实一对比就能发现,只是把《FINAL FANTASY VII: Last Order》和《FINAL FANTASY VII: On the Way to a Smile》这两个短篇的某些剧情加进来而已。不过,这也不减人们对其的喜爱。可以说,制作方创造出来的,不只是一个游戏、一个动画,而是一个故事、一个世界。这让人觉得很真实,甚至犹如亲身经历一样,成为人生历程里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成为我们的记忆。于是大把大把的钞票就被骗取……(达到制作方的最终目的。跟这类似的还有《Evangelion》的新剧场版《You Are (Not) Alone》——这个更离谱,等我把最新的1.11版看完再说。)

还是说说电影本身。记得第一此看的感觉是无比的冲击感——Square(现为Enix Square)的CG动画无论在日本还是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当年那部《FINAL FANTASY:THE SPIRITS WITHIN》(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就已经引起全世界的轰动(虽然由于剧情太差而落得惨败的收场与被鄙视的命运,但画面的华丽还是值得一提)。而本作的画面比以往的游戏CG都要细腻!这个在一开始的摩托车越野战中就已经充分展现出来。然后是剧情,虽然感觉某地方的衔接不自然,但整体表达的思想是浓厚的,以及剧情的变化也算流畅。所以,整体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作品!如果你是“最终幻想7”忠实Fans,那一定不能错过这个作品。

但是,美中不足的还有,打斗场面的动作非常让人失望。这个是我这次看的最大感受。可能是没有请专业的动作指导来协助制作,使得打斗场面的表现过于生硬——印象最深的是教堂里的两人单挑。产生这个感受,不排除是动作电影看多了,例如《叶问》。

再说说经典的场面吧。第一个是女主角(忘了名字,反正就是那个卖花女)之死,这是“最终幻想7”里最最最经典的场面!这次用CG重现,再次让人泪流满面。第二个是女主角(还是那个卖花女)以幽灵身份(反正就是非世间之物)再现,也是用了CG重制,虽然多了点西方气息,但美丽依然。第三个是那摩托车公路作战的小游戏以CG再现,“最终幻想7”里众多的小游戏之中,这个也算是比较经典的了。第四个是“最终幻想7”里最强的召唤兽以CG重现,而且做得很细致,细节方面也处理得非常好。还有很多经典的元素——飞艇、陆行鸟、那个头上有个红点的精灵(虽经典,但叫不出名字)等等都有呈现出来。

最后,其实我还没有完整地玩过“最终幻想7”这个游戏……

Searching for WiFi Outdoors

今晚很热,也很无聊,所以到外面逛逛——首选的地方是房子附近的中大。无它的,只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夜生活有点兴趣,并怀念一下当年夜闯战场看野合的经历。但是,没什么收获,只是看到一些穿着暴露的MM,行色匆匆地往校外跑……

还是说点正经的吧。在校内的路上,偶然看到手机有WiFi信号的提示,有点惊讶!(但是再想想,宿舍里装个无线网络也不奇怪吧?)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去寻找可用的WiFi!这样以后就可以在校园里上上网、吹吹风,顺便看看MM……

中大里逛了一圈,发现“动感地带”的营业厅(类似那种校园里交话费的地方)那里找到无加密的WiFi,附近还有一对情侣拿着笔记本上QQ。可是连上去就发现,网关加密了(要输入用户名跟密码才可以上外网)。登陆页面上除了英文就是问号,估计是编码不被支持。幸好有个咨询电话,打过一问才知道只是个搞网络维护的(技术支持),对帐号怎么申请一无所知,他推荐我打10086。于是又咨询10086的人工服务,那MM最后的答复是,中国移动没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这边的3G网络也没开通,让我打10000号咨询一下中国电信,顿时晕倒~~~没办法,只好等明天到那营业厅咨询一下。

然后又到了附近的商业区,看看有没有地方有免费WiFi,又可以坐下来喝东西的地方。又逛了一圈,发现很多WiFi信号,应该是附近的公司和住宅的,但不是信号弱就是加了密。最后找到了两个:一个是在一栋大厦前发现的,估计是那公司内部的WiFi,但由于附近阴暗,感觉不安全,于是测试过能连上就跑了(不知道能不能再作进一步行动,比如进入那公司的内部网之类)。另一个是一家酒店的CoffeeShop(咖啡馆),平时走过都不知道这酒店还有个CoffeeShop!居然跟踪WiFi信号找到这家店,但是进去前要经过酒店大堂,而且不知道里面的消费如何,还是没进去。

经过今晚的行动,深深感受到WiFi已经溶入我们的生活,变成很平凡的东西了。同时证明我买G1的选择是正确的!拿着它,比MID、上网本等都要好(轻便、实用,想象一下拿着笔记本在街上找WiFi就知道了)。

PS. 1、生活中的无线信号非常多——电视信号、GPS、手机信号、FM调频、WiFi等,究竟这些无线信号除了方便我们的生活以外,对我们的健康有没有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果我们的生命受到这些东西的危害,又应该怎么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找谁去赔偿我们的损失呢?答案还是Who Knows。

2、渐渐地,G1已经溶入到我的生活了。例如:见到有趣的事物就用G1拍下来,到CoffeeShop就用G1来上网,在车上就用G1来看书、听歌、看电影,做饭、洗碗、洗澡都用G1来放歌(音质很一般,没有低音,带上原配的耳机也一样),甚至上厕所也带着G1。这东西完全替代了那老迈的e310之余,还带来很多新乐趣。是时候复习一下Linux命令了。

3、晚上十一、二点一个人在大街上找WiFi,Crazy~!这就足够证明我有多无聊了……

2009-06-07补充:中大的那个WiFi没戏了,那负责人说该WiFi主要是建给自己用的,如果别人用的话收费很贵,要两毛一分钟。明显是说,我这个WiFi你就别想了。

Debian on G1

还没买G1之前就看到网上有人说可以在G1上跑Debian。那时就想,能运行Debian,G1不就万能了吗?今天通过实践,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其实几天前就把Debian装到G1上了,也用apt-get来安装而了nginx。昨晚把nginx(一个俄罗斯的HTTP服务器,以小巧、占用资源少、高并发等优点著称)重新以编译源码方式安装,然后把它的HTML文件夹挂到SD卡上,以便把SD卡上的一些HTML文档挂上去。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本地HTTP服务,并用系统自带的浏览器(Chrome Lite)来看HTML文档(由于Chrome Lite不支持查看本地文件系统中的HTML文档,而用HTML Viewer又没Chrome Lite那么强大)。虽然这做法非常Crazy,但实现后很有满足感。今天把G1连到公司的WiFi,然后用台式机访问其HTTP服务,感觉很炫。同事们看了,也十分惊讶。

后来萌生了个想法。由于G1上不能无线传送文件,那可不可以绕个圈子来实现呢?首先装个aNetShare,该软件可以使G1变成无线AP(同类的软件还有WiFi Tether)。这样其它机器就可以通过WiFi连我的G1,然后我只要提供个HTTP服务或者FTP服务,那就可以共享我的文件,别人就可以下载了。呃,好像好麻烦……不过挺好玩的。明天再借个笔记本试试,看我的想法可不可以实现。

近来就忙着玩G1,还比较认真地开始去看C语言,以致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了,希望这个周末能赶赶进度。

PS. 1.看着程序在G1上慢慢编译,是一种很写意的感觉,但编译过程中出现error的情况除外。

2.看了C语言,才知道,原来两个数交换可以不用再建个临时变量的,用“异或”就可以了。感觉很神奇,而且节省时间跟空间。例如: 一般做法是这样:

int a=111;
int b=222;
int tmp=0;
tmp=a;
a=b;
b=tmp;

用“异或”实现:

int a=111;
int b=222;
a=a^b;
b=a^b;
a=a^b;